2023年9月22日第1384期 第三版理論
“◆依托優質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歷史積淀,推進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顯化,實現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發展互促共贏
◆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多角度多元化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
◆發揮自然資源政策優勢,充分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修復、資源配置等政策工具,健全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用途管制機制”
經研院青年理論學習小組
今年6月,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青年理論學習小組聯合中共中央黨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國工程院等單位專家學者赴福建省武夷山市開展調研,重點了解武夷山國家公園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探索創新,探尋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經驗。
從頂層設計入手健全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夷山國家公園考察時強調,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武夷山國家公園在保證生態系統完整性、原真性的同時,推進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顯化,為國家公園統籌生態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參考。
以規劃為引領,武夷山國家公園從生態保護、社區發展等5個方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頒布施行國家公園管理法規,制定了11項管理制度和12大標準體系。同時,武夷山國家公園組建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構建支隊、大隊、中隊三級監管機制,建設智慧管理平臺,打造“天、空、地”一體化智能化巡護監管系統,實現跨專業、跨部門綜合聯動管理。
武夷山國家公園充分尊重群眾根本利益,與村集體簽訂管護協議,對自然資源進行常態化管理與保護利用。通過勘界定標和確權登記,界定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為明晰生態產品權屬,推進生態產品開發交易等奠定基礎。
總體來看,武夷山國家公園重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運行管理機制,依托優質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歷史積淀,推進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顯化,實現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發展互促共贏,有三點經驗值得推廣借鑒。一是規劃先行,就國家公園及周邊保護與發展,作出戰略性系統安排。二是健全管理體制,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加強區域間協同聯動保護,完善保障體系。三是高效運行,聚合各類政策,強化管護約束,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
多角度多元化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武夷山國家公園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理念,多角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路徑。
——設定生態保護補償項目,完善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武夷山國家公園設定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地役權管理補償等11項生態保護補償項目,構建了以資金補償為主、技術等補償為輔的創新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強化原生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武夷山國家公園重點落實森林防火、整治違法違規茶園,建設生態巡護綠道,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工程,設置生態廊道,連通野生動物棲息地,嚴格保護原生性生態系統。
——引導當地群眾廣泛參與,完善社區利益共建共享長效機制。武夷山國家公園整合形成社區,完善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群眾決策、監督和服務參與機制,引導村民參與資源保護、旅游服務等。
——建立健全國家公園特許經營制度,推進生態產業開發。對涉及資源環境管理與利用的營利性服務項目實行特許經營,鼓勵引導符合條件的國家公園范圍內和毗鄰社區的群眾、企業參與特許經營權競標。
——圈內圈外協同聯動,用“外圈”保護“內圈”。武夷山國家公園高標準編制“環帶”總體規劃,在國家公園外劃定協調保護區,就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開展專項治理,防止國家公園“孤島化”。
總體來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有四大亮點。一是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利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激勵開展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二是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和發展生態產業,推進“生態﹢”產業與生態保護融合。三是構建社區利益共享機制,鼓勵當地群眾及企業參與生態產業項目。四是探索開展國家公園“環帶”建設,充分利用區域內生態文化資源,發揮輻射作用。
優化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對策建議
為了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持續性實現,本次調研提出如下建議:
——協調保護和開發,加快完善國家公園生態產品開發保護機制。發揮自然資源政策優勢,充分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修復、資源配置等政策工具,健全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用途管制機制。
——健全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和統一確權登記制度。在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基礎上,建立由自然資源使用權、自然景觀地役權和自然資源特許經營權等組成的產權體系。
——推進政策供給和專題研究,完善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出臺國家層面的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指導意見,推進國家公園系統治理、特許經營等專題研究。
——與周邊社區共建,讓群眾共享國家公園生態紅利。充分發揮國家公園輻射作用,引導差異化發展,實現開發與保護相協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小組成員: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郭妍、蘇子龍、馬朋林、厲里、周偉、郝欣欣、周海文、范振林)